【仿】故宮太和殿“金鑾寶座”(九龍寶座) | 樟木 金箔

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館“太和殿”中央顯要位置,正巍巍陳設著金碧輝煌、威儀非凡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,是為明清歷代皇帝至高品級的御用龍椅,象徵君臨天下之身份地位,亦在中國等級觀念裡擁有神聖且特殊的文化含蘊。       

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又名“金鑾寶座”。依據故宮鑒定專家所考證,乃由明代嘉靖年間流傳至今,從大清明主康熙到末代皇帝溥儀,都曾經端坐在這寶座之上,接受群臣朝拜。可惜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,聲稱要推陳佈新而整修偌大太和殿,拆毀了許多前朝遺產,也導致“金鑾寶座”一併遭殃,被當作廢物隨意丟棄,從此不知去向。       

直到1947年,故宮博物院正式接管古物陳列所後,提議撤下袁世凱命人重新打造的新式龍椅,並恢復“太和殿”遺存的清代器具,業界才正式展開搜索“金鑾寶座”行動。 1959年,故宮博物院專家朱家溍先生在一張光緒26年的舊照片上看到太和殿內陳設原狀,按圖索驥地四處尋訪,終於在某處存放殘破家具的庫房內,找回已經殘破不堪的髹金雕龍大椅。接著,故宮博物院立即動員13名不同工種的專家,耗時高達934個工作日,精細地從木活、雕活、銅活、漆活等各個方面修復龍椅,才讓它重現往日氣概,回歸太和殿。       

“寶座”乃古代皇帝御用坐具的代名詞,而“金鑾寶座”長期端置在紫禁城太和殿,供皇帝每逢重要庆典、朝会时使用,標榜著至高权威,凡有臣民敢立于寶座之侧,或疾走于寶座前方,都會视为亵渎皇权之大不敬。據此, “金鑾寶座” 見證了百年朝代興衰與皇權更迭,具有濃厚歷史價值。它是封建制度的象征,是各種雕工技藝的結晶,更是我们窺探古人思想的入口。       

如今皇朝雖殞,龍椅猶存,“金鑾寶座”被存放在故宮博物院內,開放予民眾鑒賞,並定期接受保養、修復等工作。後人有幸目睹寶座真容,無不歎為觀止,工藝界專家更是躍躍欲試,以親手再現皇帝寶座為人生重大成就,因此設計、生產出數把震驚朝野的真龍寶座,引得各地收藏家爭相競買,皆以擁有寶座為傲。       

“九龍寶座”造型宏偉大氣、紋飾華麗輝煌,是以各色稀奇珍寶為底料,經多位能工巧匠協力打造的鬼神之作。“髹金漆”則是其中核心技藝,使用樟木、杉木當底料,在木頭打好金膠後貼上金箔,並施力壓勻,如此循環兩至三遍,直到眾人目光所及,寶座四周都金光燦燦,閃動著椅背盤繞飛騰的9條浮雕蒼龍,以及托底周邊刻有的數十條精細游龍,顯揚堂堂皇家氣象。此外,寶座背後設有一道七合九龍屏,每合屏風皆以正面陽雕、背面陰雕的技法雕刻雙龍戲珠,寓意陰陽在握、貴氣蓬勃。其主體底部由三個寶蓮座組成,分別代表天、地、人三才,頂上就直接以“九龍蓋頂”落成,霸道宣示寶座的至尊地位。       

如此可見,“九龍寶座”尊貴非凡、威風凜凜,其誕生乃經過各行大師的精細考察與研究,遵循歷史含蘊、超越傳統技術,耗心費神締造的工藝神話,令見者皆由衷為之驚歎。歷史傳承就像一次次與遠古偉人對話,探討當代流行的哲思和藝術,然後沉澱成民族智慧。身為最高權利象征的帝皇寶座,實可謂當中深具華夏意識之作了。